在科技浪潮汹涌澎湃的当下,我们已大步迈入数字健康时代。可穿戴设备、健康管理APP以及在线医疗平台如繁星般点亮了人们健康管理的新路径,它们宛如贴心的健康管家,带来诸多便利;然而,随之而来的个人健康数据安全隐患却似潜藏在暗处的礁石,时刻威胁着我们的权益,引发广泛关注。
健康数据的采集宛如一张细密的网络,将我们的生活全方位覆盖。可穿戴设备作为重要源头之一,以智能手环为例,它如同一位不知疲倦的小卫士,精准实时地监测着用户的心率跳动、睡眠质量深浅以及运动步数多少等关键指标。
这些宝贵的数据借助蓝牙等无线技术的桥梁,顺畅地传输到与之紧密绑定的手机APP之中。而用户在使用APP时,还会主动添砖加瓦,输入自己的身高、体重、日常饮食情况等信息,使得个人健康数据集愈发丰富详实。健康管理APP亦不满足于此,除接收可穿戴设备的馈赠外,还通过问卷调查、症状自评等多种方式主动出击,收集用户的健康信息。更有甚者,一些APP与医疗机构携手合作,获取用户的病历档案、详细检查报告等深度数据,力求为用户提供更全面、专业的健康管理服务。在线医疗平台则另辟蹊径,主要依托用户在线问诊、预约检查等操作来汇聚健康数据。当用户在平台上倾诉自己的症状困扰、回顾病史过往,并上传各类检查资料时,这些信息便被平台一一记录存档。
但在这看似美好的背后,信息泄露的潜在风险如达摩克利斯之剑高悬头顶。近年来,多起触目惊心的医疗数据外泄事件让用户深陷困扰泥潭。2018年,美国大型医疗保险公司Anthem不幸遭遇数据泄露危机,约8000万客户的个人信息惨遭窃取,其中包含姓名、出生日期、社会安全号码及敏感的医疗记录等核心内容。
一旦这些信息落入不法分子手中,便可能沦为诈骗、身份盗窃等犯罪活动的利器,给用户的财产和个人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国内亦未能幸免,某知名健身APP因系统存在漏洞,致使大量用户的运动数据、健康指标乃至个人联系方式暴露无遗。此后,许多用户频繁收到推销电话与短信骚扰,更有甚者遭遇诈骗陷阱,损失惨重。这些真实发生的案例犹如一记记警钟,振聋发聩地提醒我们:个人健康数据的安全保护已刻不容缓!
面对这一严峻形势,各国纷纷出台法规加以应对。在数据隐私保护领域,不同国家和地区制定了各具特色的法规标准。欧盟的《通用数据保护条例》(GDPR)堪称全球最严苛的数据保护法典之一。它对企业收集、处理和存储个人数据的行为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规范,赋予用户诸多权利,诸如数据访问权、被遗忘权等。倘若企业胆敢违反GDPR规定,必将面临天文数字般的巨额罚款。我国于2021年正式实施的《个人信息保护法》同样对个人信息的保护作出了周全部署。该法着重强调了个人信息处理者的法定义务,要求其在处理个人信息时务必遵循合法、正当、必要和诚信原则。相较于GDPR,我国的这部法律更贴合中国国情实际,在全力保障个人信息安全的同时,也充分考量了企业的发展壮大需求。
作为普通用户,该如何守护自己的健康数据呢?以下是一些实用小贴士:在密码管理方面,要为不同的健康管理APP和在线医疗平台量身定制不同的强密码,理想的密码应融合字母、数字与特殊字符,且长度不少于8位。同时,养成定期更换密码的好习惯,坚决避免使用与个人信息相关的简单密码。在授权粒度把控上,使用健康管理APP和可穿戴设备时,务必仔细研读授权条款,仅授予必要的权限。比如,某些APP请求获取位置信息,但这对健康管理并非不可或缺,此时应果断拒绝授权。此外,还需时刻警惕诈骗行为,对陌生人通过电话、短信或邮件索要个人健康数据的情况保持高度警觉。若收到可疑信息,切勿轻易点击链接或透露个人信息;一旦察觉疑似诈骗迹象,立即向相关机构举报。
展望未来,随着数字健康产业的持续蓬勃发展,个人健康数据的安全保护必将面临更为复杂的挑战。要构建一个坚固可靠的安全数据生态体系,离不开政府、企业和用户的协同努力。政府应当不断完善数据保护法律法规,强化对企业的监督管理力度,对数据泄露和滥用行为施以重拳打击。同时,加大对数据安全技术研发的资金支持力度,积极推动行业标准的建立健全。企业则需自我加压,加强内部数据安全管理,积极采用先进的加密技术和安全防护措施,确保用户健康数据的绝对安全。还要建立完善的数据安全管理制度,加强对员工的安全意识培训教育。而用户自身也应不断提升数据安全意识,主动参与到数据安全保卫战中来。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在享受数字健康服务带来的便利之时,有效捍卫自己的个人信息安全。
CCRC-CDO首席数据官,CCRC-DCO数据合规官认证青蓝智慧马老师:133 - 9150 – 9126 / 135 - 2173 - 0416
数字健康时代的个人数据安全是一场关乎每个人切身利益的持久战。唯有全社会齐心协力,共同构筑起一道坚不可摧的安全防线,方能确保个人健康数据得到妥善保护,让数字健康服务真正成为造福人类的福祉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