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全球范围内针对电网、天然气管道、水利系统及公共通信等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攻击事件频发,其安全防护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从2023年DNV遭受勒索软件攻击影响千艘船舶,到2025年印度电网因大规模网络袭击导致70%瘫痪,这些案例无不警示我们:承载国计民生的核心领域一旦被突破,将直接威胁国家安全与社会稳定。在此背景下,商用密码作为保障关基安全的核心技术支撑,正迎来体系化应用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机遇期。
商用密码:关基安全的基石与命脉
区别于普通信息系统可侧重某单一安全属性的特点,关键信息基础设施要求数据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的全面兼顾,以及设施运行的稳定性与完整性的双重保障。密码技术通过身份认证、数据加密、行为追溯等基础功能,构建了关基防护的信任链条。它不仅是防止未授权访问的第一道闸门,更是确保指令准确执行、操作留痕可溯的关键手段。尤其在国家政策推动下,商用密码已从零散部署转向体系化建设,成为贯穿关基全生命周期的核心要素。这种转变意味着密码不再局限于局部环节的保护,而是要深度融入整体架构,形成覆盖设计、实施、运维的闭环管理体系。
双重挑战:复杂场景下的平衡术
当前关基密码应用面临两大核心难题:一是跨域协同的复杂性。现代关基往往由多个异构网络和子系统组成,如何实现密码资源的有机整合?例如,在设备部署后若出现故障,可能引发连锁反应影响全局稳定,这要求建立动态监控机制,实时感知密码设备的运行状态并快速切换冗余备份。二是安全与效能的矛盾统一。当密码机制嵌入生产控制流程时,既要防止自身成为攻击突破口,又要避免过度防护拖累系统效率。为此,行业提出分级保护策略——关基至少需采用二级以上强度的密码产品,这对从业人员的技术把控能力提出了更高标准。
三维联动:构建协同治理新范式
有效的关基密码防护需要国家监管部门、行业主管单位与运营主体形成合力。密码管理部门应发挥顶层设计作用,制定兼容性强的技术标准;保护工作部门则负责监督落实,确保合规性审查贯穿始终;而作为责任主体的运营者,必须将密码建设纳入整体战略规划,实现“三同步”原则(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运行)。即将施行的《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商用密码使用管理规定》进一步明确了各方权责边界,特别强调运营者需建立包含事前预案、事中处置、事后复盘的全流程应急管理体系,使密码安全从静态防护转向主动防御。
五维进阶:迈向体系化发展的实践路径
闭环管理:以业务需求为导向,构建从方案论证到效果评估的完整链路。在设计阶段开展风险画像分析,施工过程实施模块化测试,运维期间坚持周期性渗透检测,形成持续改进的良性循环。
统筹布局:打破信息孤岛壁垒,建立跨系统的密钥管理中心。针对不同业务场景采取差异化策略——对于互联互通性强的设施采用集中管控模式,而对于独立性要求高的单元则保留分布式架构,通过统一接口实现安全互联。
品质优先:严把设备选型关,优先选用通过国家级认证的高等级密码模块。在系统架构层面预留扩展通道,关键节点部署热备份组件,确保极端情况下的业务连续性。
智能监测:搭建多维度感知网络,既监控硬件资源消耗指标,也追踪服务调用频次与响应延迟。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识别异常模式,建立分级预警阈值模型,实现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预防的转变。
供应链安全:强化国产自主可控能力,重点审核底层固件的数字签名机制。建立可信溯源体系,确保芯片级组件不受制于外部供应商,从根本上消除断供风险。
人社部+国家密码管理局密码技术应用员职业认定与培训介绍马老师:135 - 2173 - 0416 / 133 - 9150 - 9126
面对日益复杂的网络安全形势,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密码防护已进入精细化运营时代。唯有坚持体系化思维,推动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双轮驱动,才能在全球数字化浪潮中筑牢安全屏障,为经济社会转型发展保驾护航。这既是维护国家安全的战略选择,也是实现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