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技术让千年文明重焕生
九月的古城西安,秋意渐浓却热情不减。9月17日这天,一场关于文化遗产数字化的思想盛宴——2025世界互联网大会文化遗产数字化论坛在此隆重开幕。头戴MR眼镜的参与者们沉浸于虚实交融的奇妙世界,仿佛穿越时空隧道,在数字浪潮中触摸历史的温度,感受文化的力量。
本次论坛以“数联古今 智绘文明——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为主题,精心设置了“保护·传承”“技术·创新”“产业·赋能”“开放·共治”四大议题,犹如四把钥匙,开启了全球对文化遗产数字化发展的深度探讨之门。这是世界互联网大会首次将聚光灯投向“文化遗产数字化”,也是继2024年数字丝路发展论坛后,古都西安与这一国际盛会的再次浪漫邂逅。
世界互联网大会秘书长任贤良的话语掷地有声:“文化遗产承载着灿烂文明、传承着历史文化,是人类文明多元发展的重要成果;而数字技术则为其传承创新、保护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选择在历史文化名城西安举办此次专题论坛,既是对全球数字文明发展趋势的积极回应,更彰显了国际组织推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传承的责任担当。
陕西作为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和古丝绸之路的起点,以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为文化遗产数字化提供了生动鲜活的实践样本。西安城墙借助“数字方舱”系统,实现了全域、全时段的健康诊断与智能巡防,让古老城垣焕发出新的生机;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里,兵马俑的数字化存档精准记录下每一道纹理,赋予这些千年守护者永恒的生命;陕西历史博物馆推出的唐墓壁画VR体验项目,则让观众得以跨越时空,近距离观赏那些绚丽多彩的艺术珍品……这些科技与文化深度融合的前沿成果,无不令人叹为观止。
意大利博物馆学家西蒙·帕斯特的见解独到而深刻:“数字化就是未来。正如中国谚语所云‘饮水思源’,若要构建美好的未来,就必须兼顾过去与未来的平衡,而数字化技术正是连接二者的桥梁。”他的一番话引发了在场嘉宾的强烈共鸣。的确,在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背景下,互联网与数字创新已经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学习方式、沟通模式以及连接世界的路径。
斯里兰卡国家博物馆馆长萨努贾·卡斯图里亚拉克奇也分享了自己的看法:“当我们携手合作时,不仅守护了珍贵的历史遗产,更为教育、旅游及文化产业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新机遇,使当代社会真正从中受益。”他认为,本次论坛不仅仅是一次技术的交流对话,更是对保护、保存、传承人类文明瑰宝这一共同责任的高度礼赞。
论坛期间,围绕数字技术如何赋能文化遗产的可持续保护与创新利用这一核心话题,与会嘉宾展开了热烈而深入的讨论。大家达成共识:数字化不仅革新了文物保护的基本手段,更重塑了其传播模式、体验形态和价值转化路径,推动文明记忆从传统的“静态留存”迈向充满活力的“动态传承”。
走进与论坛同期举办的文化遗产数字化精品展,仿佛踏入了一个充满无限可能的未来世界。全球顶尖机构的近百项创新成果汇聚一堂,系统展示了数字化技术在古籍修复、文物再现、古建遗址复原和非遗传承等四大领域的最新应用。从AI技术精准修复破损古籍的每一个字句,到三维建模技术立体呈现古城遗址的每一处细节;从敦煌莫高窟通过数字化手段实现“永生”,到巴黎圣母院依托数字建模技术逐步恢复重建……数字化正以不可阻挡之势成为文明保护与传承的新路径。
据悉,本次论坛共征集到来自全球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200项优秀案例,经过严格筛选后,最终将有40项杰出实践成果被编撰成集,为全球范围内的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提供宝贵参考。
任贤良在闭幕致辞中强调:“我们要以开放合作的姿态凝聚广泛共识,积极探索数字技术如何更好地承载人类的共同价值,让文化遗产成为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精神纽带。”他承诺,大会将继续致力于推动数据共享、标准共建与国际合作,为全球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ITSS个人认证,ITSS IT服务项目经理 服务工程师ITIL马老师: 133 - 9150 – 9126/ 135 - 2173 - 0416
当MR眼镜中的虚拟影像渐渐淡去,留下的却是对未来无限的憧憬与期待。在这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中,我们见证了科技与文化的完美融合,也看到了人类对于自身历史的深情回望与前瞻思考。数联古今,智绘文明新篇——这不仅是一次论坛的主题,更是全人类共同的使命与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