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那位普通男子在镜头前掷地有声地问出“我们都实名了,为什么骗子却可以匿名?”时,这声质问如同惊雷般撕裂了网络空间的平静,瞬间点燃了全网积压已久的怒火。它不仅仅是个体的困惑与不甘,更是14亿中国人民对公平正义的深切呼唤,直指电信诈骗治理中最为讽刺的悖论——全民实名制下,守法者如履薄冰,而违法者却逍遥法外。
环顾四周,我们的生活早已被“实名制”的浪潮所席卷:购票乘车需验证身份,金融交易离不开人脸识别,甚至注册一个普通的社交账号也要绑定手机号进行实名认证。这些措施的初衷无疑是为了维护公共安全,构建一个可追溯、可管控的社会环境。然而,令人痛心的是,在这道看似坚不可摧的安全屏障之外,电信诈骗分子却利用虚拟号码等技术手段肆意妄为,将法律与道德的双重标准暴露无遗。
虚拟号码本是科技进步的产物,旨在保护用户隐私,比如在网约车服务、外卖配送等场景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在监管缺失的灰色地带,它却沦为诈骗分子手中的利器。黑产团伙批量购买虚拟号码套餐,短时间内频繁更换,通过境外服务器层层转售,使得追踪溯源变得异常困难。每一个虚拟号码背后本应存在的可追溯路径,在现实操作中却屡屡失效,不禁让人质疑:是技术难题真的无法攻克,还是利益驱动下的选择性忽视?
面对公众的强烈质疑,部分运营商的回应显得苍白无力——“我们持续严厉打击”、“用户需提高防范意识”。这样的答复无异于将责任完全转嫁给普通民众,要求每个人自学成才成为反诈专家,这本身就是一种极大的不负责任。毕竟,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普通百姓不应孤军奋战于最前线,而应得到来自后方的有力支持与保护。
所幸,国家层面已经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并开始采取行动:工信部出台政策严控虚拟号码发放,公安机关启动跨国联合执法斩断黑产链条,“断卡行动”深入实施从源头遏制犯罪……这些举措如同一束光,穿透了黑暗的角落,让我们看到了希望。但改变绝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持续施压,推动改革向纵深发展。
与此同时,《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的颁布实施为我们提供了法律武器。该法明确规定了个人信息的范围、处理原则及敏感信息的特殊保护要求,为个人信息安全筑起了一道法治长城。例如,处理个人信息必须遵循“知情”与“同意”的原则,不得误导、欺诈或胁迫用户;对于生物识别、医疗健康等敏感信息,只有在特定目的和严格保护措施下才能处理;针对“大数据杀熟”、“过度收集”、“人脸识别滥用”等问题也作出了明确规范。
法律的生命在于执行。我们每个人都是这场变革中的参与者和推动者。当你收到疑似诈骗电话时,不妨多一份警惕;当你发现个人信息被不当使用时,勇于站出来维权;更重要的是,积极传播个人信息保护的知识,让更多人意识到自身权利的重要性。每一次点赞、转发都是对正义的支持,每一声呼吁都可能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
CCRC-PIPCA个人信息保护合规审计认证,CCRC-PIPP个人信息保护专业人员,CCRC-PIPA个人信息保护评估师青蓝智慧马老师: 133 - 9150 - 9126 / 135 - 2173 - 0416
让我们携手并肩,共同筑牢信息安全防线,守护好每一位公民的数字权益。在这个网络发达的时代,让技术真正服务于人而非伤害人,让公平正义的阳光照亮每一个角落。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安心享受数字化带来的便利与美好,而不是时刻生活在担忧与恐惧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