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声质问,刺穿了全民实名制的荒诞真相
“我们都实名了,为什么骗子却可以匿名?”
这声来自一位普通男子的灵魂拷问,如同一道闪电,划破了网络空间的沉寂,瞬间点燃了14亿人心中积压已久的愤懑与无奈。它不仅仅是一句质疑,更是一把锋利的解剖刀,精准地刺中了当前电信诈骗治理体系中最为讽刺与脆弱的神经。
一、 守规者的透明与作恶者的隐身:一幅失衡的安全图景

环顾我们身处其中的数字社会,一张名为“实名制”的天网早已织就得密不透风。购买一张火车票,需要精确到位的身份证信息;办理一张银行卡,必经人脸识别与证件核验的双重关卡;注册任何一个网络账号,手机号码绑定几乎成为默认前提。我们每一个守法公民,都在为了更广泛的公共安全与秩序,主动或被动地将自己嵌入这张透明之网,履行着“数字良民”的义务。
然而,颇具戏剧性的是,当我们一丝不苟地遵守规则时,另一群人却仿佛置身于规则的“法外之地”。那些每日不请自来的“涉嫌洗钱”、“快递理赔”、“账户冻结”的来电,号码看似寻常,回拨过去却已成空号。诈骗分子在我们面前近乎“裸奔”式地行骗,我们却对其真实身份一无所知。这幕场景,宛如一个荒诞剧场:所有观众皆凭实名证件对号入座,台上的演员却个个戴着面具,甚至还能指着台下观众厉声“定罪”。全民实名制,为何在某些领域俨然演变成了只约束守法者的“好人守则”?

二、 虚拟号码:科技利器缘何成为诈骗温床?

深入探究,诈骗电话多源于“虚拟号码”这一技术产物。虚拟号码本身是为保护用户隐私而生的正当技术创新,在网约车、外卖、企业客服等场景中发挥着积极作用,避免了直接暴露个人真实号码的风险。
但任何技术皆如双刃剑。在监管未能完全同步跟进的情况下,虚拟号码的匿名性、易获取性和低成本特点,使其不幸沦为诈骗分子的“完美工具”。黑色产业链可以轻易批量购买虚拟号码套餐,单个号码使用时长被压缩至以小时计,并通过境外服务器层层跳转,极大地增加了追踪溯源难度。更令人深思的是,从技术逻辑上讲,每一个虚拟号码的申请和使用理应存在一条可追溯的路径。核心症结在于,这道本应守护公民财产安全的“最后防线”,为何在实践中屡屡失守?是存在难以逾越的技术壁垒,还是背后牵扯着复杂的利益考量,导致了某种程度上的“选择性失明”?

三、 破局之路:从推诿责任到筑牢共同防线
面对公众日益高涨的质疑声,某些运营商“加强打击”、“提高用户防范意识”的标准化回应,已然显得苍白无力。将防范电信诈骗的重担几乎完全推给用户个体,要求每个人都成为反诈专家,这本身就是一种责任的错位与缺失。当普通民众需要独自与利用高科技、掌握话术剧本的诈骗团伙“斗智斗勇”时,本应承担起基础设施防护、源头治理重任的运营商与相关监管机构,其行动的力度与速度,时常未能与公众的期待相匹配。这不禁让人疑虑:在彻底肃清诈骗与维持某些业务收入之间,是否存在某种令人不安的权衡?
所幸,变革的曙光已经显现。国家层面正以前所未有的决心采取行动:工业和信息化部持续出台政策,严控虚拟号码的发放与管理;公安机关启动跨国联合执法,奋力斩断境内外黑产链条;“断卡行动”不断向纵深推进,着力从源头遏制犯罪空间。这些举措表明,治理的焦点正在从末端打击向源头管控、系统治理转移。
结语:每个人的关注,都是推动改变的力量
那位勇敢发声的男子,代表的绝非孤立的个体,而是千千万万被无孔不入的诈骗信息所困扰的普通人。他的质问之所以能引发海啸般的共鸣,是因为他喊出了我们共同的心声:我们遵守规则,不应是为了成为唯一的“透明人”而任由匿名的骗子宰割;我们让渡部分隐私换取便捷与安全,绝不能接受安全感的落空。
技术的进步不应为犯罪开辟捷径,企业的商业利益更不能以牺牲公众的基本安全感为代价。如果您也曾被诈骗电话骚扰,如果您也对当前的反诈漏洞感到忧心,那么,您的每一次关注、每一次理性的讨论、每一次对相关知识的传播,都是在为构建一个更清朗、更安全的数字空间投票。让我们汇聚更多人的声音,共同呼吁:在数字世界的安全防线上,必须终结“好人透明、骗子隐身”的双重标准,让技术真正服务于人,让安全成为每个守法公民都能享有的基本权利。
CCRC-PIPCA个人信息保护合规审计认证,CCRC-PIPP个人信息保护专业人员,CCRC-PIPA个人信息保护评估师青蓝智慧马老师: 133 - 9150 - 9126 / 135 - 2173 - 0416

后记:提升个人防范意识,筑牢第一道堤坝
在推动系统治理的同时,作为个体,掌握必要的防范知识与技能也至关重要。面对纷繁复杂的诈骗手法,牢记以下几点,能为您的财产安全增设一道重要屏障:
警惕陌生来电:对于自称公检法、客服、快递等身份的陌生来电,特别是涉及钱财、转账、密码验证的要求,务必保持高度警惕,主动通过官方渠道核实。
保护个人信息:不轻易在不明网站、链接或APP中填写身份证号、银行卡号、短信验证码等敏感信息。
理解《个人信息保护法》:了解相关法律赋予您的权利,如知情同意权、撤回同意权等,对过度索权行为敢于说“不”。
安装启用反诈APP:积极配合公安机关推广的国家反诈中心APP等官方工具,开启预警功能,为手机穿上“防护衣”。
遭遇诈骗及时报案:一旦发觉可能被骗,立即保存证据,并第一时间拨打110或反诈专线96110报案。
系统治理与个人防范相辅相成。唯有社会各方协同发力,方能有效遏制电信诈骗的猖獗势头,共筑数字时代的安心防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