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智能教育论坛上,一组数据引发热议:全球超60%的国家已将AI纳入基础教育战略,但真正让教育界兴奋的不是技术参数,而是一场关于"教育本质"的重新定义——人工智能不再是黑板旁的"电子助教",而是正以"共生者"的身份,与教师、学生共同编织一张全新的教育生态网。
这场变革,比我们想象中更深刻。
从"知识搬运工"到"智慧引路人":AI如何打破教育的"标准化困局"?
传统课堂里,一个教师面对40个学生,最常遇到的难题是:"我讲的进度,到底有几个孩子跟上了?"但现在,华东师范大学研发的"启创·innospark人工智能教育大模型"给出了一种可能——它像一位"隐形的学习分析师",通过分析学生的答题轨迹、课堂互动数据,甚至表情管理(比如皱眉频率、眼神专注度),精准定位每个孩子的"最近发展区":数学课上,有的孩子需要补基础公式推导,有的已能挑战拓展题;语文阅读时,有人卡在古诗意象理解,有人已能联系现实谈感悟。
这种"千人千面"的学习支持,靠的是大模型对多模态信息的整合能力。过去,教材是知识的"压缩包",教师是"解压缩器";现在,大模型能把课本里的抽象概念(比如"光合作用")变成动态实验视频,把古诗里的"采菊东篱下"关联到陶渊明的生平故事,甚至结合学生最近看的科普动画,用他熟悉的语言重新讲解。正如华东师大教授袁振国所说:"知识不再是印在纸上的符号,而是能被感知、被连接的'活物'。"
课堂里的"三角关系":教师、学生、AI,谁才是"主角"?
"老师,这个问题我没听懂,能再讲一遍吗?"——这句话在未来课堂可能会变成:"老师,我和AI讨论后,有三个疑问,您能帮我们梳理思路吗?"
传统教育的"教师讲、学生听"单向模式,正被"学生探索+教师引导+AI支持"的三角关系取代。智能体不再是"替代者",而是"协作者":它能存储人类难以穷尽的知识(比如全宇宙的天文数据、所有已发表的文学作品),但无法替代教师的"共情力"——当学生因解不出题沮丧时,教师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句"我当年也卡过这里"的分享,是AI无法复制的;它也无法替代学生的"主动建构"——知识不是被灌输的,而是在学生与AI的互动、与同伴的辩论、与教师的对话中,自己"生长"出来的。
同济大学郑庆华院士用一个生动的比喻描述这种变化:"以前,教师是'知识灯塔',照亮前方的路;现在,教师是'探险向导',和学生一起拿着AI给的'地图',在知识的森林里寻找属于自己的宝藏。"
当AI有了"中国温度":教育技术,更要"懂人心"
在全球AI教育热潮中,中国教育界正在探索一条独特的路——让技术扎根文化土壤。华东师大的教育大模型就是一个缩影:它不仅能教数学公式、英语语法,还能在学生学《论语》时,结合"孔子周游列国"的历史背景讲故事;在辅导孩子写作文时,引导他们观察身边的"中国式温暖"(比如社区里的互助场景);甚至在心理辅导中,融入"和而不同""自强不息"等传统价值观,帮助孩子建立文化认同。
这种"文化基因"的注入,让AI教育从"技术工具"变成了"有情感的伙伴"。比如,当留守儿童用AI辅导功课时,系统不仅能解答数学题,还会根据他的聊天记录,偶尔分享一句"古人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但你在努力,就已经很棒了";当家长焦虑孩子的成绩时,AI不会只说"加油",而是用数据呈现孩子的进步曲线,提醒"他最近课堂参与度提高了30%,这比分数更重要"。
技术的终极目标,从来不是"替代人",而是"成就人"。正如华东师大团队在研发时反复强调的:"我们要做的,是让AI记住,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中国故事'。"
教育工作者的"新角色":从"权威"到"设计师"
面对这场变革,最需要调整的不是学生,而是教育工作者自己。
过去,教师是"知识权威",课堂上说"我是对的";现在,教师需要成为"学习设计师"——设计有挑战性的问题、搭建合作的场景、引导深度的思考。就像OECD教育技能司司长施莱歇尔说的:"未来的好老师,不是自己懂最多,而是能让学生更想懂、更会懂。"
对学生来说,学习目标也从"记住知识"变成了"培养能力":如何用AI筛选有效信息?如何与智能体高效协作?如何在信息爆炸中保持独立思考?这些"AI时代的高阶思维",比死记硬背更重要。
对教育机构而言,则需要构建"支持型生态":教室不再是固定的桌椅排列,可能是小组讨论区、项目实践角;评价体系不再只看分数,而是记录学生的思维过程、合作能力、创新火花。
结语:教育的本质,始终是"人的成长"
从竹简到纸质书,从黑板到投影仪,教育工具在变,但教育的核心从未改变——点燃求知的火种,唤醒成长的力量。
当AI成为教育的"共生者",我们更该记住:技术再强大,也无法替代教师的一个拥抱、学生的一次争论、课堂里的一场意外惊喜。这些"不完美"的温度,恰恰是教育最珍贵的底色。
工信教考中心人工智能研发工程师认证申报青蓝智慧马老师: 133 - 9150 – 9126/135 - 2173 - 0416
或许不久的将来,我们会发现:所谓"智能教育",从来不是"AI教得有多好",而是"人因为AI,学得更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