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咨询热线:13521730416

欢迎来访北京青蓝智慧科技,我们一直在网络安全与数据安全相关认证领域深耕多年,始终坚持以客户为中心,期待与您的交流和沟通!

工信教考中心人工智能应用工程师:人形机器人竞逐百米赛道,中国智造领跑未来

中国智造领跑人形机器人百米赛

近日,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百米飞人”决赛鸣枪开跑。2台宇树H1机器人和2台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的天工Ultra机器人参与角逐。作为本届运动会参赛选手最多、竞争最激烈的项目之一,“百米飞人”比赛共有23组90台机器人选手参赛。最终,宇树H1机器人率先撞线。天工Ultra机器人由于“全自主”,得以乘上0.8的成绩系数,最终以21.5秒的成绩夺冠。这一精彩瞬间不仅展现了当前技术的突破,更预示着一个崭新的时代正在加速到来——我国人形机器人产业正以惊人的速度崛起,并在多个领域展现出巨大的潜力与活力。

据预测,今年我国人形机器人销量有望突破1万台,同比增长125%。从工业制造到零售配送,再到餐饮服务,这些曾经只存在于科幻电影中的场景如今已逐步变为现实。而这一切的背后,是技术创新、政策支持以及市场需求的共同推动。

“你追我赶、各展所长”,成为国内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的生动写照。在这一过程中,三大趋势尤为突出。

是创新应用更快。随着规模化生产的推进,整机成本将进一步下降,使得人形机器人更加亲民化。然而,随之而来的还有风险和伦理问题需要同步研究和治理。今年,“具身智能”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显示出国家对这一领域的高度重视。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更是明确提出要培育智能原生新模式新业态,其中人形机器人作为具身智能赛道的典型业态备受瞩目。

多地也纷纷出台政策支持其发展,如杭州将人形机器人整机、软件算法及关键零部件列入市重点科研项目支持范围;北京设立总规模1000亿元、存续期15年的政府投资基金;上海则提出到2027年,具身智能核心产业规模突破500亿元……业内专家表示,当前,人形机器人规模化“拐点”已经出现,硬件、“小脑”运动能力、“大脑”智能程度不断提升,部分企业已实现规模化生产和交付。

千寻智能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韩峰涛认为,人形机器人领域的技术已经呈现融合发展的特点。硬件层面如关节执行器、传感器等核心部件,技术路线正逐渐趋向一致和标准化。软件层面,感知、决策、控制等相关人工智能算法目前仍是多条技术路线并行探索的阶段。但同时也要看到,随着规模化应用的到来,如何确保安全、保护隐私等问题也日益凸显。北京邮电大学人机交互与认知工程实验室主任刘伟指出,当人形机器人造成伤害或事故时,责任应由谁来承担?其次,人形机器人在提供服务过程中可能会收集大量用户的个人信息,如何确保这些信息不被滥用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此外,人形机器人的广泛应用还可能引发人类对自身价值和存在意义的重新思考。因此,在加快创新应用的同时,必须从机器人学、人因工程学、人机行为心理学等方面开展跨学科研究,及时探讨人形机器人在具体场景中可能给人类带来的风险和影响,并进行有效控制治理。

是技术水平更高。硬件创新、先进算法、高质量数据积累等多要素协同发展,加上卫星导航定位、5G通信等智能通信技术的支撑,为人形机器人的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在北京亦庄,机器人和智能制造生态企业数量超过300家,形成了覆盖核心零部件、整机制造、系统集成、场景解决方案的完整产业链条;在深圳南山,则实现了人形机器人从设计到量产的快速转化,“上午设计图纸,中午楼下加工,下午拿到样品”。优必选副总裁兼研究院院长焦继超认为,人形机器人的核心零部件需要提升稳定性,逐步缩小体积,比如谐波减速器、高功率密度电机、各类传感器等的发展就能带动人形机器人关节模块和灵巧手的设计与制造水平提升。

除了硬件之外,算法也是关键驱动力之一。得益于大模型的发展,人形机器人在运动能力、感知能力以及智能水平上取得了快速突破。例如融合视觉感知、语言理解与动作控制的视觉语言动作模型就有助于为人形机器人打造“端到端”决策系统。同时,数据是提升机器人“大脑能力”的关键所在,通过积累更多高质量真实数据,机器人的场景应用能力才能持续进步。此外,人形机器人的发展还有赖于卫星导航定位、5G通信等相关技术的支撑。在今年的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上,就实现了赛场内外的5G—A网络全覆盖,为参赛机器人提供了强大的通信保障。

是综合性能更强。“扔掉遥控器”,实现全自主模式;应用场景不断拓展,扮演多种重要角色。前不久,优必选发布了工业人形机器人Walker S2。这款身高1.76米、拥有52个自由度和工业级灵巧手的机器人能在0至1.8米全空间范围内稳定搬运15公斤负载,并完成灵活摸地、下蹲、远距离抓取等动作。此外,它还通过自主换电具备不间断作业能力。区别于传统的工业机器人如机械臂等,人形机器人既要具备类人的物理“身体”,进而在环境中进行适应性感知和智能行动,还要兼具“小脑”的运动协调能力和“大脑”的视觉语言动作等的泛化与交互能力。

因此,开发一款高性能的人形机器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机械结构、驱动系统、传感技术、控制算法和人工智能等多个领域的深度融合。任何一个环节存在短板都会影响整体性能。例如,在100米短跑项目中,“扔掉遥控器”并非简单的功能取舍,而是要求机器人能够自主完成“感知—决策—执行”闭环,自主应对可能出现的各种突发状况。近两年来,国内已有多款人形机器人进入工厂进行实地训练(简称“实训”),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获得真实环境下的性能验证和优化机会,同时还能积累大量高质量场景数据用于算法训练和模型优化。

家庭生活场景同样是值得期待的应用方向之一。相较于工业生产中的结构化场景,家庭环境更为复杂多变,非结构化特征明显。例如养老机器人可以在家庭场景下提供健康管理、远程关爱等功能。未来的人形机器人还将逐步实现人机协作与融合,它们不仅会单独工作,还将与人类密切配合共同完成任务。

工信教考中心人工智能应用工程师认证申报青蓝智慧马老师: 133 - 9150 – 9126/135 - 2173 - 0416

我国人形机器人产业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无论是技术创新还是应用场景拓展都展现出巨大潜力。当然,在享受技术进步带来的便利的同时,我们也应关注由此引发的伦理和社会问题,确保科技始终服务于人类福祉。



相关文章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