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咨询热线:13521730416

欢迎来访北京青蓝智慧科技,我们一直在网络安全与数据安全相关认证领域深耕多年,始终坚持以客户为中心,期待与您的交流和沟通!

当数据正在使用,谁来守护安全?

守护数据在用的三大支柱

在数字世界,我们的数据如同黄金。存放(存储)有重重防护,运输(传输)有加密通道。但当数据真正用于计算——比如AI模型进行推理分析时——它就暴露在风险之下。如何保护“数据在用”安全?一场围绕机密计算、主动防御与AI安全平台的革命正在进行。


支柱一:机密计算 - 数据运行的“保险箱”

传统安全机制无法解决数据在计算过程中的防护难题。机密计算应运而生,它将计算过程置于基于硬件的**可信执行环境(TEE)**中。这如同为数据运行打造了一个固若金汤的保险箱:

  • 硬件级安全:通过CPU内置加密与隔离技术,即使在操作系统或云平台被攻破的情况下,内部数据和代码也能保持机密性与完整性。

  • 强身份认证:TEE在启动前可进行远程验证(Attestation),确保运行环境未被篡改,用户才放心投入敏感数据。

  • 防御“内鬼”攻击:即使云服务商或拥有物理访问权限的人员,也无法窥探TEE内部的数据与运算细节。这对跨国协作、受监管行业至关重要。

研究机构Gartner预测,到2029年,75%以上在非可信基础设施中处理的业务将依赖机密计算技术保障安全。

支柱二:主动防御 - 攻击未至,防护先行

面对日益严峻的威胁态势,被动防御捉襟见肘。“前置式主动网络安全”正成为趋势,旨在预测并阻断攻击于萌芽状态:

  • 威胁情报驱动:利用AI与大数据分析,主动识别攻击者战术、技术与过程(TTPs),预测其可能目标与路径。

  • 自动化干预:一旦识别高风险迹象(如异常凭证访问、可疑网络扫描),系统自动实施封堵、隔离或欺骗(如蜜罐)等防御动作。

  • 重塑安全边界:从依赖已知特征的“守门人”模式,转向持续监控、风险评估与主动出击的动态防御体系。

Gartner预计,到2030年,主动防御方案将占据企业安全支出的半壁江山。


支柱三:AI安全平台 - 大模型时代的“统一指挥官”

生成式AI的爆发带来了全新的安全挑战:提示词注入、训练数据泄露、恶意智能体攻击……碎片化的传统工具难以应对。AI安全平台应运而生:

  • 集中管控枢纽:为各类AI应用(第三方或自研)提供统一的安全策略执行点、风险监控台和防护边界。

  • 专项风险应对:针对AI特有威胁(如提示注入、数据中毒、模型窃取、版权侵权)设计防护与检测机制。

  • 策略执行与审计:强制执行AI使用策略(如禁用高风险插件),集中监控活动,提供审计追溯能力。

Gartner预测,到2028年,超过50%的企业将部署专门平台保护其AI投资。


结语:数据安全的新纪元

数据价值的核心在于使用,而数据在用安全已成为数字世界的基石。机密计算筑起硬件信任底座,主动防御预测威胁于未然,AI安全平台则为大模型时代提供专属防护。这三股力量正在重塑企业处理敏感数据的方式。

人工智能训练工程师

· 人工智能算法工程师

· 人工智能研发工程师

· AIGC应用工程师

· AI智能体应用工程师

· 生成式人工智能工程师

· 人工智能提示词工程师

· 认证申报青蓝智慧

· 马老师: 133 - 9150 – 9126 / 135 - 2173 - 0416



随着AI深入千行百业,数据安全不再仅是存储与传输的“两点一线”,而是贯穿数据生命周期的“三维立体”防护。掌握这些核心技术,企业才能安全驶入智能时代的高速通道。




相关文章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