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咨询热线:13521730416

欢迎来访北京青蓝智慧科技,我们一直在网络安全与数据安全相关认证领域深耕多年,始终坚持以客户为中心,期待与您的交流和沟通!

数据安全风险监测:超越传统网络安全思维的困境

当下数据安全风险监测正面临根本性挑战:业界主流理念仍沿袭传统网络安全的“攻防”路径,过度聚焦身份识别与行为分析,却忽视了数据本身的独特生命轨迹——数据唯有在访问与流动中才能释放价值,其核心风险亦深植于此动态过程。这种认知偏差导致现有监测手段难以适应数据安全的内在需求。

一、数据访问:动态价值下的静态防御之困

数据访问作为安全基石,其风险监测面临多重现实阻碍:

  • 数据库直连访问: 安全网关虽强化身份鉴权,但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RBAC)在动态角色、精细敏感度分级及云与远程场景下配置繁琐,管理复杂度陡增。

  • 业务侧访问: 行为基线定义举步维艰。准确界定“正常”访问需融合海量历史数据与业务上下文,当前规则多限于身份、频次、体量等静态指标,难以捕捉复杂异常。

  • 业务侧数据导出: 大量存量系统对导出操作缺乏有效管控、二次授权及完整操作日志留痕,形成监控盲区。

  • 大数据平台内部访问: 对从原始数据湖批量抽取敏感数据的 ETL 作业,普遍缺乏有效监测机制,敏感数据流动如入“暗河”。

以上仅为冰山一角,数据访问场景的多样性远超当前监测能力覆盖范围。

二、数据流动:全域复杂性中的监测失灵

数据流动跨越组织内外,场景复杂度对监测提出更高要求:

  • 组织内部安全域流转:

  • (1) 可观测性缺失: 自动化绘制数据流转链路工具稀缺,依赖人工调研效率低下。缺乏全局数据流转图谱,身份、行为、数据维度的关联分析便无从谈起,难以支撑风险识别与决策驱动。

  • (2) API 接口滥用: 二次封装使真实数据流向隐匿,现有技术(如源码审查或部署多接口 Agent)落地困难,导致“数据不落地”式跨主体流动风险难控。

  • 数据外发渠道:

  • IM/邮件等: 混合网络环境使端点激增、调用频繁。传统 DLP 依赖指纹、关键字等静态规则及手动分类,对非结构化敏感信息(图像、音频、邮件文本等)及 SaaS、即时通讯、终端保护乏力。

  • 存储介质: 面临对端环境不可控、访问身份未知、行为无记录等硬性障碍。

  • 合作方外发: 基于 OA 的审批难以判别业务需求“最小必要”性,日志缺乏外发数据体量与敏感内容记录,流于形式。

  • 外网泄露监测: 需与威胁猎人、暗网情报实时联动,以高敏感数据为核心监测对象,进行精细化运营,当前能力普遍不足。

三、风险整合:边界模糊与主体割裂的困境

网络安全(聚焦身份、行为、资产)与数据安全(聚焦数据处理活动)边界日益模糊又相互交织,带来整合难题:

  • 级联效应: 网络入侵常为数据泄露导火索,单一维度监测易忽视风险链条。

  • 保护目标重叠: 两者均需确保数据完整性与机密性,却缺乏协同框架。

  • 整合框架缺失: 单纯归集网络与数据安全日志不等于融合。缺乏统一的风险监测维度与框架,难以支撑全面风险管理。

  • 主体割裂: 风险监测涉及业务、开发、运维等多方,缺乏整体协调机制,难以进行有效的跨主体体系化关联分析。

结语:破局之路——以数据为中心的动态监测

现有数据安全风险监测困于传统思维,未能紧扣数据访问与流动的动态本质,导致其保护范围与深度严重受限。同时,全方位监测需覆盖组织内外庞杂的数据处理活动,高度依赖定制化对接与开发,标准化产品难以企及,进一步推高了实施门槛与成本。


CCRC-DSO数据安全官,

CCRC-DSA数据安全评估师,

CCRC-DCO数据合规官,

CDO首席数据官,

CCRC-PIPP个人信息保护专业人员,

CCRC-PIPCA个人信息保护合规审计,

CCRC-PIPA个人信息保护评估师,

ITSS IT服务项目经理,

IT服务项目工程师,

ISO27001,CISP,软考,CISAW应急服务方向,安全运维方向,电子取证方向,个人信息安全方向 ,

CISP,CISSP,软考,工信教考中心人工智能应用工程师,信创,数据安全相关认证办理青蓝智慧马老师

133 - 9150 - 9126 / 135 - 2173 - 0416

破局的关键在于转向以数据本身为核心,构建覆盖其全生命周期的动态风险感知框架。这要求超越对固定边界的执念,发展自动化、智能化的数据流转追踪与关联分析能力,融合业务理解,并在组织层面打破壁垒实现协同治理。唯有如此,方能驾驭数据流动的价值与风险,为数字时代构建真正有效的安全基石。



相关文章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