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咨询热线:13521730416

欢迎来访北京青蓝智慧科技,我们一直在网络安全与数据安全相关认证领域深耕多年,始终坚持以客户为中心,期待与您的交流和沟通!

从40年周期看工信教考中心信创认证:不在于替代美国,而在于唤醒自己

今年6月份,海光信息与中科曙光宣布重组的消息如同一颗投入湖面的石子,瞬间激起了资本市场的千层浪。有人高呼这是“信创新阶段”的到来,也有人断言“国产替代加速起飞”。回首过往几十年,中国几乎每十年便会掀起一轮“自主崛起”的热潮,从家电国产化、汽车合资化,到芯片、操作系统、人工智能,每一次都热闹非凡,政策、资本、企业家纷纷登场。然而,当我们拨开表象的迷雾,深入探究这背后的本质时,就会发现,此次海光与曙光的重组,其意义远不止于表面的产业整合。

从产业逻辑上看,海光专注上游CPU的研发生产,中科曙光则着力于下游服务器及数据库领域,二者的结合确实能够形成“底座到算力”的一体化优势。但从更宏观的经济周期和企业生态视角审视,这一举措蕴含着多重深意。国家对数字安全的重视程度日益提升,将其视为关乎国家安全的关键要素;资本在房地产和互联网行业增长空间渐窄的情况下,急需寻找新的方向来承接海量资金;而众多企业则在“做技术”与“做政策”的双重困境中艰难摸索生存之道。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共同构成了这场重组真正的逻辑起点。

“信创”,从技术层面解读是“信息技术创新应用”,但在产业运行的实际过程中,它更多地体现为一种制度性防御。其核心目标并非是要超越国外同行,而是构建一个让外部力量难以摧毁的稳固体系。例如,海光致力于用自主研发的信息系统替代国外CPU,中科曙光则试图以国产服务器与数据库取代进口产品。这一进程主要由政策驱动,而非纯粹的市场行为。政策的初衷是打造一个“可控”的产业环境,确保政府、军工、能源、金融等关键领域的底层IT架构不再受制于人。诚然,这样的考量无可厚非,但我们也必须警惕,当“自主可控”成为唯一的价值导向时,市场的效率原则和创新动力可能会受到挤压。

反观美国的AMD、Intel、NVIDIA等科技巨头,它们的成功并非源于安全性的优势,而是源于激烈的市场竞争迫使它们不断创新,否则就会面临被淘汰的命运。相比之下,我国当前的信创体系内的竞争相对有限,更像是一种“选拔式”的模式:企业能否获得认可,关键在于能否通过认证、拿到支持并进入政府采购名单。这种情况类似于房地产时代的“土地指标”分配机制,拥有指标的土地不愁销售,而没有指标的项目即使品质优良也难以落地。长此以往,制度化的安全逻辑可能导致一种新的惰性滋生——企业不再专注于提升产品质量,而是将精力放在如何顺利通过审批流程上。

资本市场向来不缺投资方向,缺的是吸引人的故事。在房地产行业逐渐降温、互联网红利见顶、AI成本居高不下的背景下,信创领域却依然保持着较高的热度,这得益于国家政策的坚定支持。仔细分析这一轮信创热潮中的资本运作逻辑,不难发现它与当年的房地产模式颇为相似:政府制定发展方向→银行提供贷款支持→企业获取项目资源→市场炒作概念→资产价值攀升→监管政策出台→新的周期开启。如今只是换了一些元素:“拿地”变成了“拿项目”,“开发商”化身为“信创厂商”,“地价上涨”则体现为“估值溢价”。


观察信创企业的股价走势便能印证这一点:每当有政策利好传出,相关股票的价格便迅速飙升,仿佛每一块芯片都能轻易取代Intel的地位。然而,若进一步考察这些企业的毛利率、出货量以及生态覆盖率等关键指标,结果可能并不如表面那般乐观。事实上,资本市场深知信创并非一个能够短期内实现爆发式增长的行业,而是一个需要长期稳定发展的系统性工程。因此,它押注的不是技术创新本身,而是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在当今中国市场环境下,这种确定性无疑是最为稀缺的资源。

许多人简单地将国产替代理解为用国内生产的芯片、系统替换掉国外的同类产品。但真正意义上的“替代”,应当是思维方式的根本转变。国外企业在技术研发时追求的是商业成功的终极目标:赢得市场份额、获取利润、拓展生态系统;而国内企业在开展信创工作时,往往更关注阶段性的任务完成情况:是否符合标准、能否纳入采购目录、是否得到政策扶持。这种思维差异直接影响了最终的结果:我们在硬件性能、代码编写速度、兼容性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但在创新精神这一核心要素上却逐渐呈现出官僚化的倾向。

部分公司依赖外包来完成软件开发工作,另一些企业则依靠政策红利而非市场销售来维持运营。一旦政策收紧或资金紧张,这些企业很可能会迅速陷入困境。真正的国产替代不应止步于制造出“中国版的Windows”,而是要建立起类似“中国版英特尔”的商业逻辑——即构建一个能够自我循环、依托市场力量不断壮大的生态体系。唯有如此,才能实现从形式到能力的全面超越。


从国家战略的高度来看,海光与曙光的重组绝非简单的企业行为,而是国家整体布局的重要一环。过去我们强调“能源安全”“粮食安全”,如今在AI时代,“算力安全”已成为新的战略重点。因为在这个数据驱动的时代,算力作为新的生产资料,谁掌握了算力,谁就掌握了算法、数据和标准制定权,进而奠定了“数字主权”的基础。因此,这次重组实质上是国家重构底层算力架构的重要举措,旨在推动关键基础设施从依赖国外技术向自主创新转型。不过,主权安全的根基在于产业的全球竞争力。如果我国的算力体系仅仅依靠政策扶持和政府采购来维系,那么它将永远无法具备在国际市场上独立生存和发展的能力。政府可以修建道路基础设施,但无法代替企业奔跑;它可以帮助企业度过难关,却无法助其走向世界舞台。

近年来参加各类信创产业会议的过程中,我发现了许多普遍存在的问题。首先是误区一:以项目代替产品。许多企业主要依靠承接项目订单维持生计,而非通过销售自有产品获利。项目结束后,团队解散,技术积累也随之中断。其次是误区二:以指标代替竞争。企业过于看重评审结果和认证证书,忽视了市场需求和用户体验的真正较量。很少有企业真正比较谁的产品性能更优,更多的是比拼谁更符合合规要求。最后是误区三:以扶持代替成长。一些企业将主要精力放在争取补贴上,而非提高运营效率。有的公司每年提交大量信创报告并进行频繁的路演活动,却迟迟未能推出成熟的市场化版本。这种畸形的发展模式不仅浪费了国家的财政资金,也消磨了企业和人才的创新热情与信心。


信创热潮并非孤立现象,而是中国经济长期发展周期的自然延续。上世纪80年代制造业崛起,90年代房地产行业蓬勃发展,2000年代互联网产业异军突起,进入2020年代后,随着房地产行业的下行压力增大和互联网行业的增长瓶颈显现,国家需要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和资产配置方向。

在此背景下,具有较高科技含量、重要战略意义和较强产业带动作用的信创行业被选中承担重任。这实际上是国家在进行一次大规模的资产结构调整:引导资本从虚拟经济流向实体经济,从消费领域转向科技创新领域,从外向型经济向内需驱动型经济转变。当然,任何周期性的繁荣都会伴随泡沫的产生与破灭。信创行业的发展同样会经历政策高峰、资本狂热、市场冷却直至剩者为王的过程。关键在于哪些企业能够熬过泡沫破灭后的艰难时期。就像房地产泡沫消退后留下的万科、保利等优质房企一样,未来能够在信创领域站稳脚跟的企业,必将是那些拥有核心竞争力、健全生态系统和可持续盈利模式的公司。


工信教考中心信创认证

信息技术应用创新人才集成适配工程师(初级)

信息技术应用创新人才信息系统运维工程师(初级)

信息技术应用创新人才信息安全工程师(中级)

信息技术应用创新人才数据库工程师(中级)

信息技术应用创新人才系统开发工程师(高级)

信息技术应用创新人才系统架构师(高级)

信息技术应用创新人才集成项目管理师(高级)

信息技术应用创新人才规划管理师(高级)

信创办公软件应用工程师(中级)

青蓝智慧马老师: 133-9150-9126/135-2173-0416


对于一个产业而言,如果它的活力仅仅依赖于会议造势和补贴输血,那么它注定难以持久健康发展。我们今天所需要的,不是空洞地呼喊“信创崛起”,而是要有勇气正视“信创还不够好”的现实。市场的信心来源于良好的用户体验,而非频繁的会议动员。只有当国产芯片、操作系统、数据库等产品能够凭借自身实力赢得民营企业的青睐,而非单纯依靠政策强制推广使用时,才是信创真正走向成熟的标志。


一个国家最难实现的是摆脱对外部技术的依赖、克服自身的惰性和惯性思维。企业很容易在追求安全的逻辑下牺牲效率,在政策的温室中丧失竞争意识。真正的“信创成功”,不应仅仅体现在国企和政府部门的采购清单上,而应是通过市场竞争机制倒逼出来的进化成果。海光和曙光的重组或许只是一个开始,未来的信创企业需要回答的问题不再是“你国产了吗?”,而是“你能打败谁?你能创造谁愿意为之付费的价值?”只有当国产替代能够彻底摒弃依赖心理、打破惰性束缚、改变固有惯性时,才算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替代。



相关文章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