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咨询热线:13521730416

欢迎来访北京青蓝智慧科技,我们一直在网络安全与数据安全相关认证领域深耕多年,始终坚持以客户为中心,期待与您的交流和沟通!

数据安全风险监测的现状、挑战与未来展望

在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数据已成为企业乃至国家的核心资产。然而,随着数据的海量增长和广泛应用,其安全性问题也日益凸显。当前业界针对数据安全的风险监测大多沿袭了传统网络安全攻防的思路,主要聚焦于身份验证与行为监控,却忽视了数据自身特性所带来的独特风险维度。本文旨在深入探讨数据安全风险监测的常见场景及其面临的诸多难题,以期为构建更加全面有效的防护体系提供参考。

一、数据访问时的风险监测

数据访问作为数据安全的基础环节,涉及身份鉴权、行为基线定义及数据导出等多个方面,每一环节都充满了挑战。

  1. 数据库直连访问风险:尽管各类数据库安全网关试图通过强制鉴权来保障安全,但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RBAC)要求极高的精细化管理水平。动态变化的角色分配增加了管理难度,加之需考虑数据的敏感等级并配置复杂的权限设置,使得这一过程变得尤为艰难。此外,云计算与远程办公模式的普及进一步加剧了监测的难度。

  1. 业务侧访问数据的风险:由于业务逻辑的复杂性,难以清晰界定正常的数据访问行为基线。现有的监测手段多依赖于简单的静态规则,如访问频率、体量等,缺乏结合历史数据与业务上下文的综合分析能力,导致异常检测的准确性受限。

  2. 业务侧数据导出风险:许多老旧的业务系统对数据导出缺乏有效管控和二次授权机制,且操作日志记录不全,增加了数据泄露的风险。

  1. 大数据平台内部数据访问风险:在大数据环境下,从原始层数据湖中批量抽取敏感数据的过程缺乏有效的监控手段,这成为了一大安全隐患。

二、数据在流动中的风险监测

数据的流动跨越了组织内外多个安全域,涉及复杂的场景转换,这对风险监测提出了更高要求。

  1. 组织内部不同安全区域的数据流动:建立数据安全可观测能力虽能直观展示数据分布与流转情况,助力风险发现与决策制定,但自动化绘制数据流转链路的工具缺失,限制了关联分析的深度与广度。同时,API接口的二次封装滥用掩盖了真实的数据流向,现有识别方法依赖源代码审查或部署Agent进行关联分析,实施难度较大。

  1. 通过IM/邮件等方式的数据外发:混合网络环境的复杂性以及分布式办公趋势下,传统的DLP产品难以全面覆盖所有类型的非结构化敏感信息,如图像、音频文件等,且在SaaS平台、即时通讯工具上的保护效果有限。

  2. 存储介质的数据外发:面对不可控的接收端环境和未知的身份访问,缺乏有效的记录机制,增加了追踪与审计的难度。

  3. 合作方业务需求的数据外发:基于OA系统的审批流程无法准确判断是否满足最小必要原则,且日志中缺少对外发数据体量与内容的详细记录,影响了风险评估的准确性。

  4. 外网数据泄露的风险监测:需要实时接入威胁情报与暗网监测服务,将高敏感度数据设为核心监测对象,实现精细化运营。

三、风险的整合与关联

网络安全与数据安全的界限日趋模糊,两者在保护目标上存在重叠,但又各有侧重。网络安全防护侧重于身份、行为与资产的安全,而数据安全则更关注数据的处理活动。这种交叉性带来了以下几方面的挑战:

  1. 级联效应:一次网络入侵事件可能触发连锁反应,导致数据泄露等一系列后果。

  2. 保护目标的重叠:两者都需要协同工作以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机密性不受侵害。

  3. 整合框架的缺失:目前尚缺乏统一的安全监测维度及风险框架来支持全面的风险管理,单纯的日志归集并不能实现真正的融合。

  4. 跨部门协作困难:数据安全风险监测涉及业务、开发、运维等多个部门,缺乏整体协调机制,难以形成体系化的分析与应对策略。


CCRC-DSO数据安全官,

CCRC-DSA数据安全评估师,

CCRC-DCO数据合规官,

CDO首席数据官,

CCRC-PIPP个人信息保护专业人员,

CCRC-PIPCA个人信息保护合规审计,

CCRC-PIPA个人信息保护评估师,

ITSS IT服务项目经理,

IT服务项目工程师,

ISO27001,CISP,软考,CISAW应急服务方向,安全运维方向,电子取证方向,个人信息安全方向 ,

CISP,CISSP,软考,工信教考中心人工智能应用工程师,信创,数据安全相关认证办理青蓝智慧马老师

133 - 9150 - 9126 / 135 - 2173 - 0416


当前的数据安全风险监测仍受制于传统网络安全理念的影响,未能充分重视数据访问与流动中的动态特性。这不仅限制了现有监测手段的效果,也难以满足组织日益增长的安全需求。要实现全方位的数据安全风险监测,不仅需要标准化的产品解决方案,还需要大量的业务系统对接与定制开发工作。面对这些挑战,未来的方向应是探索更加智能化、自动化的风险监测技术,加强跨部门的协作与信息共享,以及推动行业标准与规范的发展,共同提升数据安全防护水平。在这个过程中,持续的创新与实践将是推动进步的关键力量。



相关文章

关注微信